學會專欄

周聰麟  副教授

周聰麟 博士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專長蛋白質結構、蛋白質基因工程及酵素生物技術方面研究。
曾任台灣建築醫學學會第一屆 副祕書長。

不可輕忽的室內空氣污染因子-細菌與真菌

各位讀者您知道嗎?在現今工商發達的社會,溫暖舒適的家與辦公場所可能存在著會危害您健康的隱形殺手,一般民眾身處危機下卻忽略了這些看不見的敵人。若所處的環境讓您感到頭暈、頭痛、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乾澀發紅、咳嗽、喉嚨乾燥或非感冒性鼻塞、流鼻水等以上症狀,您可能就是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的患者了。

人可以三天不吃飯,卻不能五分鐘不呼吸,空氣對人類絕對是最重要的生存要素。現今工商業發達的社會,平均每天每人處於室內時間超過80%,為了提供使用者舒適的環境,各種空調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由於,空調系統大部分都是換冷不換氣,導致室內空氣中各種污染物濃度升高。我國為提升國民的健康,將污染管制由室外延伸至室內,於民國100年制訂了『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法規中規定了九項污染物,同時也制訂了標準參考值,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甲醛(HCHO)、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細菌(Bacteria)、真菌(Fungi)、懸浮微粒(PM10)、細懸浮微粒(PM2.5)、臭氧(O3)等。上述污染物皆有引起疾病或致死案例,因此提醒讀者重視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視的隱形敵人。

現今新聞媒體發達,相信大家於新聞、報章雜誌報導都聽()過如:一氧化碳中毒、甲醛是致癌物質、PM2.5會經由呼吸道吸入引發肺部疾病等等。但您知道嗎? 室內空氣中有害細菌與真菌對人體的健康的危害不亞於上述的物質。

細菌可經由接觸、空氣等傳播方式,而利用空氣傳播的生物微粒稱為生物氣膠(Bioaerosol),其組成相當廣泛,包含細菌、真菌、病毒及各種生物性的物質。室內空氣中細菌所引起的致死案例如:1976年美國費城221人感染急性肺炎,最後造成34名病患死亡,此疾病的元兇為退伍軍人病桿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本菌之感染係與空調設備使用及冷卻塔飛散之冷卻水經人體吸入所引起;2001年發生在美國的炭疽菌(Bacillus anthracis)攻擊事件;另外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肺結核等,這些細菌一旦存在生活環境的室內空氣中,人體健康將受到威脅。

室內真菌一般對健康的人影響不大,但對於敏感族群的老人與幼兒、癌症病人、免疫性疾病或自身免疫力低下者,則有相當大威脅。真菌種類包含:酵母菌(大小約4 x 8 μm )、黴菌(直徑10~20 μm)、蕈類等。真菌繁殖時會產生大量孢子與揮發性有機氣體,一旦吸入人體,可能引起氣喘以及病態建築症候群、慢性疲勞、關節疼痛等症狀。常見室內真菌引起的疾病如:毛癬菌(Trichophyton spp.)的黴菌孢子被人體吸入而引起的過敏反應,患者出現發熱與呼吸困難等症狀的夏季過敏性肺炎;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繁殖時人體吸入其大量孢子,造成肺部感染等。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消滅或降低室內空氣中的細菌與真菌,將有助於疾病的發生,預防的方式則可透過以下方式達成:

  1. 中央空調冷卻水塔需定期清理、除藻、殺菌等;獨立空調定期清洗內部(不僅僅是濾網),預防細菌與真菌聚集生長,避免吹出的冷氣全是污染源。
  2. 室內可能的污染區()以稀釋漂白水及70%酒精擦拭,於使用時請保持通風避免VOCs濃度過高,反而造成另一種室內汙染物的積累。若是可移動物件,則可利用陽光曝曬的消毒方式。
  3. 潮濕漏水會導致家俱發霉或牆壁產生壁癌,此兩種情況是室內真菌污染最常見來源,請立即更換或加強防水措施以防黴菌大量繁殖,並且保持室內通風乾爽或開啟除濕機降低室內濕度,使真菌不易生長。
  4. 利用空氣清淨設備如:含HEPA(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級濾網、靜電濾網、UV(UltraViolet)光、光觸媒等,皆有助於降低室內空氣中的細菌與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