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專欄

黃嘯谷  榮譽理事長 / 特聘研究員 / 教授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台灣建築醫學學會第一屆、第二屆 榮譽理事長

【學歷】
美國佛蒙特州立大學免疫學 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 學士

【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終身教授
國際知名免疫和發炎性疾病 專家學者

新冠肺炎(COVID-19):生物科技在社會焦慮不安的氛圍中點燃了希望

 

自2019年12月以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新冠病毒已席捲了全世界,累計至今超過了百萬案例確診,無分年齡、性別與社經地位,都受到了新冠病毒的侵襲。這段期間,封城、鎖國、禁航、居家隔離、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經由媒體的傳播,已然成為國際間前所未有共同的語言和行為,而產業的停滯、經濟的衰退、失業人數極速的增加,以及股市的動盪,更加深了人們的焦慮與不安,彷彿置身一場無聲、無影的戰爭!

 

在這場集體的恐慌中,也浮現了人們在危機時的各種深層本性,不自覺的仇外、歧視、搶口罩、搶物資,在電視畫面中真實的呈現。在疫情爆發之時,也突顯各國醫療資源的缺乏,公共衛生系統的脆弱。相反地,我們也看到人性關懷善良的一面,捐錢、捐物資、醫護人員赴前線支援的畫面,些許暖化了病毒肆虐的冷酷無情。我們慶幸台灣相較安全,經歷了SARS和空汚的震撼,都知道口罩防護及遵循防疫措施的重要性。但在3月11日WHO宣布全球大流行之時,我們也明白了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劫難。此時,只嘆無疫苗可用、無藥可醫,只有靠個人的防疫行為自保。

 

然而,在這焦慮不安之際,我們欲目睹生物科技的進步,以及國際合作、共同對抗冠狀病毒的努力!從快篩、疫苗到藥物的䦕發,再再展現了生物科技的能量!從去年12月31日,中國通知WHO出現41例群聚的不明肺炎,10天內確定新冠病毒並完成基因測序,不久完成病毒結構分析,為疫苗和藥物開發提供了及時亟須的資訊,也為探討新冠肺炎致病機制奠立了必要的基礎。這不過短短4個月的時間!新冠病毒是β冠狀病毒的成員,與SARS和MERS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別為79%和50%。新冠病毒有4種結構蛋白質,其中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為主要抗原,可以經由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進入肺細胞。進入細胞後,釋放病毒核糖核酸,複製合成病毒顆粒並從細胞中分泌出來,同時誘導細胞凋亡並擴大感染。

 

目前,為應急之需及考慮未來可能成為常態季節性傳染病,在台灣、中國和歐美國家正積極進行有效藥物和疫苗開發,期望抑制病毒進入細胞、複製或增生。疫苗開發技術主要以滅活疫苗、重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減毒疫苗等5種技術路線同步展開,其中腺病毒戴體疫苗已在3月15日進行初期臨床人體試驗,估計5月底前有初步結果。而在3月24日,WHO宣布針對4種藥物進行臨床試驗,其中包括奎寧(抗虐疾藥物)和瑞德西韋(抗伊波拉病毒藥物)。此外,應用痊癒病人血漿輸入治療也已在臨床試驗當中,而病毒中和抗體也接近臨床試驗階段。雖然這些疫苗或藥物還在試驗階段,短期內療效還不明,但這快速、積極、高度運用科技的努力,展現了生物技術累積的實力,也為人們在焦慮徬徨的抗疫道路上,看見一道曙光!

 

抗疫還未見盡頭,在此轉述一段哈佛大學校長Lawrence Bacow (校長在3月24日確診)通知學生撤離校園的郵件裡的最後一段話:「沒人能預知在後面幾個星期即將面臨我們的是什麼,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懂得COVID-19將考驗我們在危機時刻所顯示的超脫於自我的善良和慷慨。我們的任務是在這個非我所願的複雜混沌的時刻,展示自己最好的品格和行為。願我們與智慧和風度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