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專欄

許媛婷  博士後研究員

台灣建築醫學學會第二屆 副秘書長

【學歷】
國防醫學院 生命科學研究所 博士
國防醫學院 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

【經歷】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台灣建築醫學學會 專案經理

有效掌握室內環境及空氣品質,提升健康居家生活好品質!

室內環境影響民眾健康的議題一直存在,如何有效掌握室內環境及空氣品質,提升健康居家生活至為迫切需要!

室內環境品質(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IEQ),涵蓋了多項已知的化學性、生物性汙染物及物理性因素,包括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IAQ)、溫溼度、通風等,這些室內環境條件與民眾的健康及舒適度有關。

列於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中的九項室內空氣汙染物,包括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甲醛(HCHO)、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細菌、真菌、粒徑小於等於十微米之懸浮微粒(PM10)、粒徑小於等於二.五微米之懸浮微粒(PM2.5)、臭氧(O3),若伴隨不良的室內環境條件,經長期暴露,足以直接或間接使民眾產生頭暈、呼吸急促、心跳增加、眼睛、皮膚、黏膜刺激性等症狀,進一步可使呼吸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受到不良的健康影響(詳如表1)。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IOSH)指出,CO2是人體呼氣的主要成份之一,而CO2濃度升高,可反應引入的新鮮外氣量不足,表示室內環境有利於空氣汙染物累積的條件,因此,建議室內CO2濃度以不超過700 ppm為原則,可滿足大多數的居住者。

由於人們的生活習慣會決定居家空間的密閉性,進而影響室內溫溼度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室內環境的溫溼度會直接影響真菌及細菌等微生物的生長狀態,接觸生物性汙染物在臨床上與呼吸道症狀、過敏及氣喘有關,並且會影響免疫系統。因此,防止或盡量減少室內持續性潮濕或微生物孳生的表面及建築結構,是避免室內空氣對健康造成有害影響的最重要手段。

如今市面上已發展多款簡易型即時監測室內空氣品質及溫溼度的感測器,搭配簡易的操作介面及數據判讀,可提供使用者初步了解室內環境及空氣品質的概況。若室內環境的CO2濃度超過1,000 ppm時,建議調整開窗時間及頻率並避開上下班通勤時段;若居家環境通風效率較差者,可搭配風扇增加室內空間的換氣效率。若室內溫濕度過高時,建議增加空調系統或除濕機的使用頻率並延長使用時間,同時需留意除濕機的滿水情形。若污染源在室外,而無法透過自然通風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問題時,除了可加強空調系統的過濾效果外,還可搭配「空氣清淨機」的使用,以降低室內環境中的污染物濃度。此外,選購適用的空氣清淨機時,應評估清淨效率(Clean Air Delivery Rate,CADR)之需求,購買後應定期更換濾網。

整體來說,若能掌握室內環境中的CO2濃度及溫溼度,有助於降低室內空氣汙染物的累積及避免生物性汙染物的滋生,進而提升健康居家生活好品質!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環保署. 認識室內空氣品質. https://iaq.epa.gov.tw/indoorair/introduction.aspx (Accessed: 2021/08/24).
  2. 行政院環保署.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https://iaq.epa.gov.tw/indoorair/improvement.aspx (Accessed: 2021/08/24)
  3.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Health Hazard Evaluations.https://www.cdc.gov/niosh/topics/indoorenv/hhe.html (Accessed: 2021/08/24).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09).WHO guidelines on indoor air quality: dampness and mou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