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專欄

黃嘯谷  榮譽理事長/特聘研究員/教授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台灣建築醫學學會第一屆、第二屆 榮譽理事長

【學歷】
美國佛蒙特州立大學免疫學 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 學士

【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終身教授
國際知名免疫和發炎性疾病 專家學者

環境與疾病的因果關係:從研究經驗和當前文獻中獲得的知識

在過去幾十年中,免疫、代謝、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的盛行率和發病率顯著上升。遺傳變異本身已不足以解釋盛行率的變化,而環境的變遷,伴隨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可能是促使疾病盛行率增加的重要因素,甚至是疾病嚴重度的影響指標。最近幾項綜合性分析空氣污染和居住環境細懸浮微粒(如PM2.5)與疾病風險的關係,奠立了流行病學的基礎,但其影響和風險程度又因地區而異。環境細懸浮微粒通常是涉及工業、燃燒、交通和室內建材和活動過程中的副產物,對於人體免疫、代謝系統和健康的影響,均有相關的文獻報導,但其病理機制和因果關係不明。基於此,黃教授研究團隊以國人常見的發炎疾病「氣喘」為研究重點,結合臨床、環境暴露分析與系統醫學研究,探討環境與疾病的因果關係。

在病例研究中,針對體內多環芳香烴與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代謝物和重金屬的分析顯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氣喘患者的指標均顯著高於對照組,特別是重度氣喘的患者,且與其肺功能呈負相關。此外,針對20052013年間全民健保資料庫的資料分析顯示,暴露於細懸浮微粒對氣喘的急診和門診人次均有顯著的風險相關性。值得注意的是,在30個氣喘案例中,室內空氣污染分析結果顯示PM2.5、多環芳香烴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如甲苯,苯和二甲苯)的濃度均較室外空氣污染高。研究團隊為了瞭解其因果關係,歸納出由一系列細胞、小鼠氣喘模式及氣喘案例與健康對照研究分析的結果,提出「環境啟動假說」,即長期暴露於環境污染物誘導代謝系統的變化及其產生的代謝物是環境和疾病因果關係的焦點。因此,維持解毒系統的正常功能對於維持代謝、免疫和整體健康至關重要,且進一步理解代謝衡定的機制,尤其是環境影響和代謝失衡,將有助於建立環境與疾病的因果關係,並利用建築醫學的思維與積極的方法,進而開發可應用在常見慢性疾病精準預防和治療的技術。

原文和詳細專業內容,請參閱國家衞生研究院電子報第795; http://enews.nhri.org.tw/?p=1754